, ,

電子產品的故事

2010年11月15日 Leave a Comment

你有沒有發現,家裡各式各樣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充電器越來越多了?


為什麼我需要這麼多不同規格的充電器?不但佔據空間、浪費資源還破壞環境。作為一個消費者,難道我不能要求這些廠商建立環保節約的設計標準?比如市面上所有的手機產品,雖品牌不同但充電器使用相同規格,而消費者可以重複使用。

又或者廠商本來就希望消費者不斷的、重複的購買自家產品以獲得利潤,產品的設計思維根本是"設計用來丟棄"(Design for The Dump)及消費?又為什麼以前的電器用品(電視、電鍋及電扇)一買可以用個十多年,而現在的電子產品只要三年過保固就自動故障,修理往往比買全新的還貴?
大家耳熟能詳的摩爾定律 ”Moore’s Law” 已經慢慢變成 ”More’s Law”,摩爾定律告訴我們每18個月電晶體的效能就要提升一倍,而More’s Law則告訴我們每十八個月就該買個新奇好玩的電子產品。(引用自:LifeMBA:電子產品的美麗與哀愁)

再想想我們是否有電子廢棄物的回收流程?

如果各縣市政府已在執行回收,那為何廠商賺錢,而電子廢棄物回收的成本卻是整個社會在負擔?我是消費者,我能否要求廠商建立回收自家產品的流程?(各自生產的產品各自負責回收,不合理嘛?)

電子產品的故事(中文版) 

你聽過東西的故事嘛?這是一個有創意且有效的非營利組織環境教育專案。他們於上禮拜(11/9號)又推出了一部新的線上影片 "電子產品的故事"。

這部影片是"東西的故事"系列中,第五個以動畫方式呈現的故事,影片中檢視了消費商品對環境的影響。影片中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每年需要丟掉數以百萬噸的電子產品廢棄物,這對我們的地球有什麼後果?”

內容主要提到:電子產品生產的生命週期,從擷取天然資源開始,藉由生產、流通、消費和廢棄等階段來說明,由於人們過度消費的習慣,所導致的愚蠢現象及傷害。


故事的開始是有一天Annie找不到她電腦的充電器,打開抽屜卻看到各式各樣糾結在一起的充電器,Annie覺得這樣的設計其實很有問題,根本就是做來讓人沮喪的。

現在電器產品的銷售方式根本就不鼓勵使用者長時間使用一個電器產品,如果DVD壞掉了,修理的費用(50美金)竟然比買一台新的DVD(38.99美金)還要貴。
27daebfd86ecbdc39f2309dd8137de64

到底為什麼事情會變成這樣呢?

因為商人希望可以讓產品銷量增加以增加獲利,當然會希望消費者縮短每一個電器的使用時間 。為了滿足這樣的產量,所以要大量開發自然資源(伐木或採礦) ,再把物資送到工資低廉的工產進行生產與組裝(下圖),於生產過程中再加入不同的化學毒素,所以美國的矽谷其實可說是美國"最毒的"城市。ffced696dc8761a07c827856a61452b2
根據IBM調查,因為接觸太多有毒物質,這些線上作業員,女性平均流產率會比一般人高40%,而且不論男女,得到血癌、腦癌及腎臟癌的機率都明顯高出一般人。

(下圖)因為消費者總是被總總奇怪的因素強迫購買新的電器,家裡就堆滿了這些其實只要稍加修理就可以用的產品。(而其實這些產品在使用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繼續釋放毒素給使用者)
3e5ab24cee1ae959addb7fd5d9276919


(下圖)也許你會想,那把這些電氣產品送去清潔隊回收總可以了吧?其實這也不過是把花錢買來的毒素再送出門罷了。

59796cc87ac9cdb918e879a5f4989022

(下圖)這些所謂的"可回收電器產品"會被送到發展中國家(例如:中國)進行回收。根據Annie實際參訪的經驗,這些國家的工廠取得這些報廢電器後,會用簡陋的工具直接破壞電器,然後只取出最有價值的部份,剩下的也是放把火燒了,而這些污染物就直接從進了落後國家人民的身體裡。根據統計,每年約有2500萬公噸的科技廢棄物( e-waste)是用這種方式被燒掉的。

527950fde359ce8611db9c0aafe5b33b ad262b2ce50c5bef1a50fbb834228ff8

而說穿了,這些商人只是設法把自己應負擔的"成本"轉嫁出去,讓其他人負擔。因為商人不願付出成本讓產品變的更健康,所以線上的作業員就要付出他們的健康;因為商人不願花錢設計不汙染環境的產品,所以仰賴土地維生的人也要因為水質被污染而付出他們的健康。

在這種惡性循環下,Annie提出一個解決方案"Product Take Back",也就是說如果電器產品故障或報廢,請這些廠商自己把自己生產的東西拿回去。如果是這樣,生產的公司自然會想辦法讓產品可以使用更久、更少污染、更多可以回收的部件。

也許他們會增加模組化設計,當產品故障只需更換某個零件,不需整組丟掉;也或許可以辦個比賽,讓消費者知道哪個品牌的東西最耐用。除了要求生產廠商,當我們要拿東西去回收的時候,也可以設法確認這些廢棄物不會被出口到其他國家,同時花錢購買產品時,只選擇最環保的商品。


影片最後呼籲建立一個綠色“競賽”,讓設計師能夠互相競爭以設計出能長期運作,無毒害並且易於全面回收的產品。
當然,電子垃圾的回收處理這件事情也不是現在才有人談,其實業界許多公司早已陸陸續續有些創新研發,試圖降低或去除生產與回收流程中必須使用的有毒化學物質例如溴化物或PVC等等,或者採用更容易回收的材質。

The Electronics TakeBack Coalition,近期也做了一個對各家電子大廠的回收計畫、回收數量、企業責任、推廣重複使用等等指標做出一個環保的綜合評比。在電腦產業中,台灣雙A中的Asus 表現可說是相當不錯,拿到了B-的分數,僅次於Dell的B,還勝過Apple拿到的C+。而Acer表現就有待加強了,僅僅只有D,只比墊底的聯想D-要好一點。更多關於評分的計算及詳細的列表可以到這裡來看,看看這個列表,可以知道,相較於各家廠商在電腦產業所下的功夫,其他產業做的其實還是非常的少。(以上兩段引用自:LifeMBA:電子產品的美麗與哀愁)


您可以有什麼行動?

The Electronics TakeBack Coalition(電器產品回收聯盟)是贊助此影片的一個組織,透過他們的綜合評比報告,我們消費者可以選擇跟表現較佳的廠商購買產品。(前陣子我的朋友要買筆電,就堅持不購買上面所說”表現有待加強”廠商 Acer的產品。據她說法:Acer的企業社會責任很差。)

享受科技帶來的數位生活與便利無可厚非,但你我是消費者,一個消費者發聲廠商不會理會,但藉由集結公民社會的力量,我們將能夠要求這些廠商,賺取利潤的同時也要保護我們的環境!

看完電子產品的故事後,您可以發送電子郵件給您購買產品的廠商,要求他們對我們的環境做出更多行動。 您知道如何向各大品牌(筆電、手機)發聲的管道嘛?請留言告知。

延伸閱讀:東西的故事
我們買個不停,丟個不停,卻沒發現自己的健康和生活的環境,就在這個過程中被徹底糟蹋。認識東西背後的故事,就是改變的契機。

各家電子大廠的綜合評比報告(Recycling Report Card)

引用文章:

創用 CC 授權
本 著作 係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文章歡迎引用或節錄,但請務必註明作者、出處、原文標題和網址。

您可能還會對以下文章感興趣:

| 用RSS訂閱漢斯博客 | 《喜歡漢斯旅行紀錄的朋友,可以可以透過上面的社群網站按鈕(噗浪、Facebook及Twitter)將文章分享給朋友,或使用 Email寄給友人;也歡迎你「張貼意見」留言,或是給我的文章評價》

初次來訪請參閱『本站導覽』

0 意見 »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