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穿越印度的綠色大門

2007年2月5日 Leave a Comment

2007/01/24


有著狹長但肥沃土地的喀拉拉邦
(Kerala),安靜閒適的躺在印度的西南海岸上。濃密的森林及廣闊的山脊,庇護著Kerala免於來自內陸入侵者的攻擊。狹長的海岸線使其在大航海時代易與外界接觸。

葡萄牙航海家
達伽瑪(Vasco da Gama)於1498年來到此地,也間接促進了東西文化的交流。這是印度的綠色大門,也是諸神寵愛之地。

喀拉拉邦的地理位置使其發展出有別於印度其他邦獨特的文化、藝術及語言(Malayalam)。甚至是米飯,都比其他邦大上好幾倍。

一粒米飯大概跟”碰米香”(台語)的米粒一般大,我從沒有在印度別的地方看過,真的是很有趣。我想這便是印度的魚米之鄉了。

Kerala的人口三分之一以上是基督徒。有著官方統計為91%,當地人民自傲的宣稱是100%的識字率 (Kerala人民教育程度及識字率是全印最高的邦)。奇妙的是,我在Kerala認識的當地人都是基督徒,一個叫Bruce,一個叫Stanley,一個叫Mayhew,在北印沒遇過這樣的鮮事。

Bruce言談中毫不保留其對Kerala居住環境及獨特文化的驕傲,他覺得Kerala可算是獨立的一國了。談到印度與中國的比較,他也認為,印度人普遍的英文優勢是與中國在未來競爭的本錢。

Stanley則強調,印度有著Chennai及班加羅爾(Bangalore)這樣急速發展的城市,很快的,未來老美也不是對手的。

相對於在北印遇到的印度人阿三,他直接了當告訴我,印度的未來是沒有希望的。我想,在Bruce身上,我看到Kerala人的自信,在Stanley身上,則有著南印人對印度未來發展的樂觀與期待,而我似乎,感受到印度的巨大與不同。

這是一個有著十億人民的國家。他決不是個窮國,只是有很多很多很多窮人的國度。


在喀拉拉有不少土地都是位於海平面之下,故內陸有如水鄉澤國一般,佈滿著大小河流,舟船及運河建構而成的運輸網路,這是人稱印度的南船北牛風情的。

來到Kerala的旅客,通常也不會錯過介於Kollam及Alappuzha之間八小時的Backwater cruise。這是一段航行於遍佈有奇妙中國式捕魚網(Chinese fishing net)的河流,沿途行經狹窄,然倏忽之間卻又豁然開朗的運河。

許多當地村落的人們依傍著運河營生,捕魚、抓蛤,彷彿最慈祥的母親一般,運河供給人們一切生活所需。於河面航行的時候,沿途晴日微風是這樣的和煦,水面柔波是這樣的恬靜,這不是印度,是夢境,還我的喇叭聲來。


於Alappuzha搭上前往科欽(Kochi)的巴士,公車系統整體而言比北印乾淨,且不擁擠。不小心拉到下車鈴的拉線,我尷尬的向四周的印度人們賠了個笑臉。

我回想起小時候台北的公車,也是有這樣一條拉鈴線的,曾幾何時,拉鈴線演變成一條紅色的接觸線,再演變成現在的按鈴。身邊那些點點滴滴的人、事、物,那些曾經的曾經,不知不覺中就逐漸消逝了。


最後在科欽(Kochi)盡著觀光客本分的時候,一對看來像是街頭賣藝人的老夫婦,察覺到我的到來,轉身就開始對我演奏那似乎是傳統藝術的音樂。

我沒有心理準備這樣的表演。只見男人曬著黝黑的臉龐,手指彈奏著那不知名的樂器,婦人則像是手足無措的小女孩般唱著不知名的歌曲,她似乎害怕正眼看著我,或許是太多旅客揮揮手便叫他們離開吧。一剎那間我沒有辦法拒絕這樣的表演,只能靜靜的看著他們,是怎樣的音樂我完全沒有聽進去,只知道我不想對他們說不。

很快的音樂結束了,面對著這樣年紀比我大的多,滿是滄桑臉孔的夫婦,一個他們唯一攢錢的方式,我這個毛頭小伙子,很大方的掏出10盧比就把他們打發了,現在想想,我那時還真是太慷慨了。

喀拉拉邦照片集錦

創用 CC 授權
本 著作 係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文章歡迎引用或節錄,但請務必註明作者、出處、原文標題和網址。

您可能還會對以下文章感興趣:

| 用RSS訂閱漢斯博客 | 《喜歡漢斯旅行紀錄的朋友,可以可以透過上面的社群網站按鈕(噗浪、Facebook及Twitter)將文章分享給朋友,或使用 Email寄給友人;也歡迎你「張貼意見」留言,或是給我的文章評價》

初次來訪請參閱『本站導覽』

0 意見 »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