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育(上學)的胡說想像
「今日大學存在的目的,製造資本主義所需的廉價勞工。」
忘記在哪聽的這一段話,當時心中有些小小感嘆。X!(My goodness, it’s damn true!) 我就是資本主義下的廉價勞工啊!!
從未思考我為何要上學?一路考高中、進大學、去當兵、讀研究所。似乎有個願景在遠方,只要念好學校,拿好學歷,就可以找好工作,有好收入,以及其他一切有關幸福的事(娶水某、買好車、住大房子);時至今日,在大學學歷已是台灣社會中廉價勞工的基本配備後,人們開始將眼光放在研究所,邁向成為高級廉價勞工的坦途。(有人知道為何要叫研究所?還有研究生都在研究什麼嘛?)
為何需要教育?
由於早前表達了想瞭解兒童議題的意願,隨後被指派參與由律師及社工組成之兒童權利倡議(Children Rights Initiative, 簡稱CRI)小組的工作。CRI的主要任務:維護需受保護之兒童/少年的法律權益。
工作內容包含:於有受害兒童涉入的 訴訟審判中,社工代表他們於兒童福利委員會(Child Welfare Committee)或少年司法局(Juvenile Justice Board)維護其權益,撰寫申請保釋等相關文件;如果政府無法維護正義,CRI的律師會於高等法院或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上訴,提出兒童權利遭侵害的公益訴訟(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還有舉辦關於童婚、兒童性虐待、兒童販運的法律改革研討會,有時也會同警方執行童妓或童工的救援行動。
上述工作都在我的能力範圍外,所以我目前協助執行的案子是前往某貧民區的公立小學,調查學校運作的現況。屬於保障兒童教育權的部分。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資料提到,官方估計約有1千2百60萬個兒童於印度從事危險工作,而印度有著世界上最多,年齡低於14歲以下的童工。(其他的統計指出,印度有介於6千萬到1億1千5百萬個童工。Human righrs watch 1996)
家長貧窮,孩子失學,成為童工(產生兒童販運、童妓、童婚等經濟活動),這些孩子沒受過教育,貧窮,其下一代再度失學,貧窮,而後不斷陷在所謂貧窮陷阱(Poverty Trap)的反覆循環裡。如何能跳脫陷阱,終結貧窮(The end of poverty)?很多人相信”讓孩子接受教育”是其中一個方式,搭配上廢除童工的法律,只有當兒童的勞動力被釋出時,他們才有可能接受教育。
(2006/10印度政府已經頒佈法律禁止童工於包含旅館、茶攤、醫院等場所工作,然如果沒有配套措施,光德里一地就可能有超過50萬的兒童立即失去工作、無家可歸。不過這點已超出本文胡說的範圍,故不在此八道。而且即使有法律規範,童工依然存在於印度經濟發展的每個角落。)
印度獨立後制定的憲法保障人民有受教育的基本權利,中華民國憲法第二十一條亦規定:「人民有受國民教育之權利與義務」。而後台灣政府於1968年9月將義務教育由六年延長至九年,正式開啟了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實施目的:為提高國民教育水準,適應國家建設需要。
在台灣實施九年國教的四十年後,印度國會終於在2009年8月通過「兒童免費義務教育權利法案」(Right of Children to Free and Compulsory Education Act, 2009),規範全國6-14歲的孩童有接受免費義務教育的基本權利(目前僅適用公立學校Government Schools)。此法案不僅僅只是把孩子帶到學校,而是以法律條文規範有品質的教育。
但何謂有品質的教育??而在新的教育法案通過後,到底法律規範與現實情況的落差有多大?
<德里近郊某貧民區的公立小學>
有品質的教育<檢查清單>
No. | Item | Norms and Standards | Yes/No | Description |
1 | 教師數量 (師生比率) (A) 1到5年級 | 每60個學生應有2位老師 每61-90個學生應有3位老師 每91-120個學生應有4位老師 每120-200個學生應有5位老師 超過150個學生,每5個老師應有一位導師 超過200個學生,除了導師外,師生比率不應超過1:40 | 不符合 | 師生比懸殊/老師缺乏合格訓練 |
(B) 6到8年級 | 每個年級至少應有一位專任老師,至少有一位包含以下科目的老師: (1) 科學及數學 (2) 社會 (3) 語言 | 不符合 | 缺乏老師 | |
每35個學生至少一位老師 | 不符合 | 師生比懸殊 | ||
超過100位學生時,至少應有 (1)一位全職專任導師 (2)教導以下科目的兼任導師 (a) 美術 (b) 健康教育 (c) 工作教育 | 不符合 | 缺乏老師 | ||
2 | 校舍 | All-weather 應包含以下 (1) 一位老師有一間教室,以及專任老師室 | 符合 | |
(2) 無障礙通道 | 符合 | |||
(3) 男女生分開的廁所 | 不符合 | 只有一間 | ||
(4) 給所有學生安全及適當的飲用水 | 符合 | 勉強符合 | ||
(5) 準備營養午餐的廚房 | 不符合 | 沒有設備 | ||
(6) 遊玩的空間 | 不符合 | 校園過小 | ||
(7)保護校舍的圍牆或籬笆 | 符合 | |||
3 | 最少應有的上課天數/ 一學年最少應有的教學時數 | (1) 1 到5年級應有200個上課天數 (2) 6 到8年級應有220個上課天數 (3) 1 到5年級每學年應有800小時教學時數 (4) 6 到8年級每學年應有1千小時教學時數 | 待確認 | 老師沒回答 |
4 | 老師每週最少應有的工作時數 | 包含準備時間,每週應有45小時的教學時數 | 待確認 | 老師沒回答 |
5 | 教導/學習設備 | 應提供每個年級 | 不符合 | |
6 | 圖書館 | 每間學校應有圖書館,提供報紙、雜誌以及各科目的書本。包含故事書。 | 不符合 | |
7 | 玩具/遊戲及運動器具 | 應提供每個年級 | 不符合 |
我化身為倫敦大學的研究生(聽起來比較唬人),以想要瞭解印度教育制度的名義前去拜訪,與同事前前後後去了幾次,觀察印度基本教育(elementary education)的現況。其實就是跟學生聊天,找女老師要手機號碼,與家長閒話家常。一種熟悉的感覺出現,好像以前曾擔任的稽核工作(Auditor),也就是拿著一套標準與規範,然後與受稽的單位進行爾虞我詐的攻防。
冬天教室內很冷,孩子坐在教室外有溫暖陽光的空地上課(德里特色:冬天極冷,夏天極熱),空蕩蕩的教室內僅有些桌子,幾張墊子,沒有椅子;兩個老師,一個工友,還有一位很少出現的校長。資淺的老師一天薪水35盧比(約25元台幣),公立教職、一做終身、缺乏動機,往往一整個早上東混西晃就過去了。
382個註冊的學生當中,只有120多位孩子真正坐在空地上,輟學率超過50-60%是稀鬆平常。免費的營養午餐政策有起到一定吸引兒童上學的作用,付不起午餐費的家長願意讓小孩來學校,雖然很多小孩僅在食物發放的十二點半前到校,然後吃完午餐就走了。(每個孩子200公克的食物)
別以為這樣是教育品質不良,原來這間學校算運作的不錯了。有校舍(雖然很小),有老師(雖然太少),有教室(雖然空蕩蕩),有廚房(雖然沒設備),有午餐(雖然菜色一成不變),有飲用水(雖然衛生堪虞),有廁所(雖然所有學生共用一間)。
印度有超過63,000間小學沒有校舍,僅在帳篷或樹下進行教學。大約71,000間學校沒有教室,95,000間小學裡僅有一間教室;8,000間小學沒有教師,1,50,000間小學只有一位老師。60,000間小學裡師生比率超過1比100、僅有35%的學校有安全的飲用水、僅5%有男女生分開的廁所,6%有抽水馬桶。(Source: The Right to Education, by Colin Gonsalves)
而人們似乎對一切冠上公立兩字的事情都不大有信心(公立學校、公立醫院等),很多家長抱怨公立小學的教育品質,寧可將孩子送到私立學校,導致印度的私立教育(醫院)興盛。2008年印度的私人教育市場估計為 400億美元,預計於2012年將達到680億美元。
只是私立學校收費往往非常昂貴,不是一般人家負擔得起。國民基本教育理應在確保貧窮/弱勢/邊緣家庭的孩子也有同樣受教育的權利,如果政府無法提供符合公眾利益的教育功能與品質,社會便無法維持一定的公平與正義。不過再胡說的深一點,又為何都是政府的錯?說說看有那個政府不爛?在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中的每個人又做了什麼?如果政府不做是不是該把它換掉?如果政府做的不好是不是該站出來做個最佳實務(Best Practice)給政府看,然後叫它照著做。
於是我們也去探訪了於2009年3月剛成立,某間良心辦學的私立小學,距離先前的公立小學僅約10分鐘腳程,而附近的家長都希望能將孩子送到這所學校(有身分限制,來自外地的居民不可申請);每個學生每月僅需負擔50盧比(約台幣35元)的學費,就可以享有免費的教科書、制服、電腦教育等等。
私立學校不在新法案的適用範圍內,只是如果對照公立小學的現況,這間學校簡直就是滿分。學校有浴室,早上學生都得先洗澡,換上乾淨的制服,每個學生都被教的很乖、很聽話、很有禮貌、很一致、很整齊。就像是看著坐在同一班校車上,跟隨同一個老師,朝向同一個方向前進的乘客。一套標準程式製造的產品,一種奇異過於完美的不真實感。
難道這就是有品質的教育?
這樣的疑惑其實對這間學校辦學的校長與老師不甚公平,在進行批判思考前或許應該了解印度現行政治經濟的條件(資本分配不公、對廉價勞動力的剝削、政府的官僚及無效率),觀察有著種性制度的歷史文化下,社會不公義的結構暴力與真實(structural violence and realities)。絕大多數最極端絕對貧窮的人們隸屬於賤民(Schedule Caste)及原住民(Scheduled Tribe)等族群。
假設全印度所有的公立小學,都能夠在這樣的政經條件及歷史文化下完成像這樣的教學成果,或許已經是最基本的當務之急。只是在現今的台灣,這樣的教育還是我們要的嘛?
什麼是教育?為何要上學?
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否認,但是否得先定義:「什麼是教育?」
是誰決定我們的教育?是誰決定什麼該學,什麼不該學?大人需要教育,那我們要接受怎樣的教育?孩子需要教育,那我們的孩子自己要怎樣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讓人們染上文憑疾病(Diploma disease),找到好工作的保證?訓練資本主義所需的廉價勞工?私有化/商品化成為賺錢的工具?我們今天去上學到底是為了文憑,還是為了真正的學習?
想像一下
如果每個人獨特的天份、與生俱來的潛力都能經由教育(不一定在學校,不一定有老師)被釋放,每個人的潛能與天賦都能自由,每個人的創意都能被啟發,每個人都有想像自由發揮的空間,每個人都能有發揮能力的工作。美術、音樂、繪畫、人文、史地,社會科學與工程、醫學、商業、電腦、管理,科學教育同等重要。
而學習能夠成為一件快樂的事。
後記:
本人非教育專家,此文僅為一些胡說加上想像產生的無實際作為嘴砲出口。我以前蠻怕打筆仗或被人罵,不過希望在「教育的可能性」這點上接受一些教育從業人員/教育界朋友的見解及評論,還有質疑的砲火(但別太激烈)。
我除了參與CRI的工作外,一腳也已經跳入另一個火坑:協助我目前參與學習的印度NGO進行新網站規劃/建置,以及利用社群媒體工具協助其社會變革目標的嘗試。之後希望可以多放些心力在這個部分,Let’s see what will happen!
最後,有點好笑的是,後來才發現政府因為缺乏財政資源,印度總統還沒正式頒佈施行兒童教育法案。HEY! THIS IS INDIA!
參考資料:
1. UNICEF - India - The big picture
2. Child labour in India
3. 台灣九年國民義務教育
4. Education in India




我喜歡看你這樣正常的『胡說』。
這會提醒我一直以來人類活動的本質及趨勢。
許多都是基本的問題,但似乎很少人討論。
太多事情可以思考,只要我們的心胸夠寬廣,思緒夠清晰。
既然你想聽點教育從業人員的看法,那我就不客氣的說了:
我相信「中庸」。
也就是「太過集中管理」和「太過放任孩子決定」都不好。
以印度來說,公立學校的狀況,應該需要有如那間「有良心私校」的品質,也許以我們的眼光來看,這種「工廠式」打造學生產品的方法不符合人性,但是,回想一下台灣的經濟奇蹟,不就是填鴨式教育下,大量生產高品質勞力的最佳捷徑?
先求「有」,再求「好」。讓這些孩子能受教育、能識字、會算數其實比「能否發揮天賦」更重要,因為,一個國家的進步必須來自高品質的國民;(嗯,這是理想啦,事實上,我覺得號稱已開發國家的歐美,也有不少「沒品質」的國民啦!)
而台灣,已經沒辦法接受這種「工廠式」的教育,因為,多元的社會需要多元的人才,整齊畫一的「學生產品」反而缺乏創意及競爭力,這時候,教育要求的不再是「有」,而要「精準」,盡可能為每個孩子找出最佳的出路(當然,這同樣也是理想、、、)。不過,太過強調「尊重孩子的意願」、「讓孩子適性發展」,很容易變成縱容、沒有要求,結果造成孩子只想學自己喜歡的、甚至什麼都不想學、只想玩(總不能說,小孩討厭數學,就連基本的加減都不要求他學吧?)美國所謂的開放教育,就有點變成這樣(每次看迪士尼電影,校園明星都是校隊選手和啦啦隊隊長,會唸書的反而被當書呆子嘲笑排擠,總覺得這樣也不好~當然啦,這是劇情,不見得是真的就是~)
我承認,唸書後把自己變成高級勞工,一想到就覺得「辛酸」,但是,生命的價值應該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像你現在,因為受過高等教育,看過世界,有了自己想法後,決定跳到印度的火坑中,為這些孩子盡一份心力、、、
我相信,印度的孩子也一樣,就算是工廠式教育,長大後,接觸的不同的人事物後,會有自己的成長和體悟,然後~
「有能力、有想法的」,讓文憑成為自己的工具;
「沒有能力、沒有主見的」,起碼能讓文憑成為謀生的工具。
難得這麼認真在別人部落格上回文,也當作,我在打嘴砲胡說囉~
to cavalry,
謝謝。我只是怕這樣的想像/思考太過天真,所以需要聽聽真實世界的意見!
to Fei,
我就在等你們開砲啊,畢竟你們是在教育界走跳的。
我也是偏向,目前印度最基本的當務之急,是所有的公立學校都能有些像樣/上軌道的教育功能。也就是先求有,再求好。(外在問題已經太多,要提到潛力/潛能/天賦/創意實在有些奢談)
關於"一個國家的進步必須來自高品質的國民",這是我特別拉出當初九年國教的目的:為了提高國民教育水準,適應國家建設需要。難道我們受教育的目的,是在政府規劃國家建設的框架下,成為國家/社會進步的一個工具嘛? 那我們的人生呢?每個人的獨特性是不是在"進步/發展"的大方向下被妥協了?
關於"尊重孩子的意願",有沒有可能很多孩子是很有自己想法的,如果學習是有趣,自己想學的,他們學習的成果/效率可能比大人都還要好。(當然這也是理想,大部分的孩子"可能"跟我一樣沒有自制能力。)
我有過填鴨教育/追求文憑教育,有沒有受過高等教育還不確定。火坑跳了一半有點害怕,有沒有盡到心力也還不知道,大概能確定的是,這是我的選擇,不是由社會/政府/或任何其他人替我決定的。("選擇"沒有對/不對,好/不好,至少以後不會怪別人替我選擇人生就是。)
感謝你的第一砲!
哈哈!「大部分的孩子"可能"跟我一樣沒有自制能力。」
這是重點。特別是,已開發國家的孩子,所面臨的娛樂誘惑,真的相當的恐怖。(幸好我小時候電腦和網路沒那麼發達,所以才能輕易培養閱讀的嗜好~)
我是個成年的大人了,但是,要趕給出版社的稿子、要交學校的段考考題,我還是會等到火燒屁股了才做。難道我不知道要提前準備嗎?
當然知道!!但是、、、都怪海賊王太好看、小說太精彩、日劇太迷人、、、還有臉書、、、
孩子的自制力更差。比起讀書更有趣的事太多了。(不管教育從業人員有多努力,聲光刺激強烈的娛樂永遠佔上風~)
所以,期待光靠孩子自身想要上進、想要學習,得有相當的天時地利人和 (關心教育的父母、聰明有企圖心的孩子、認真教學的老師、良好的同儕環境、、、)
而且,我覺得,學習不是只有在學校的那幾年,即便是在學校,我覺得大學四年,我學到最多、最有用的都不在課堂上,而在社團和義工活動上。
所以~
學校應該給的,是基本的知識和工具,但要怎麼使用這些、要不要使用,端看個人的造化和企圖~
被學校老師當白癡的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愛迪生也曾被當智能有問題;一個人的發展取決於自己,如果怪罪給父母和學校老師「我小時候很會畫畫,都是大人不准,所以我、、、」,這都只是為自己開脫的藉口,長大了仍舊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也許晚了點,但只要有心,學校不該是阻撓自己前進的藉口。
我真的很佩服你,敢這樣跳進火坑,我想,沒有任何一位老師這樣教你離鄉背井,即便受過填鴨式教育,你還是找到了人生最想完成的事,不是嗎?那些八股的老師沒有辦法阻礙你,不是嗎?
所以,我還是相信,一切掌握在自己手中。
自己的人生,只有自己能夠承擔和負責。(對不起,這是我帶班時,每次訓做錯事孩子的話,因為,這是我自己的座右銘~)
看起來兩位的工作都與教育有關。
而我則是在資本主義下工作了20年的廉價勞工。
以我的認知,問題是在---由學校畢業後踏入社會後,我們想要過怎樣的生活,什麼樣的生活才會讓我們感到生命是有意義的。
小學,中學的目標是考大學,大學之後的目標便是要踏入社會獨立生活。小學,中學目標比較單純,但大學之後的進入社會便不同了,現今的台灣社會是偏向功利的資本主義社會,大學的教育為了與社會銜接,不得不導入了一些功利的思維,甚至演變成日常生活也以功利為行事準則,也看到了許多學校將教育變成一項金錢交易。
進入社會之後,為了生存,為了同儕認同,更強化了功利導向,於是大部分人投身資本企業,成了像我一樣的資本主義下的廉價勞工,『一切以公司利益為前提』,生命的悸動於是麻木或說被壓抑,生命價值變成只是一資本主義之下的一顆螺絲釘。
所以我認為 tzuche 提出的問題是---目前資本主義下的社會是不是我們希望的理想社會。對於個人的生存意義(價值),或對整體生存的意義來說,資本主義的社會是不是一個最佳的選擇。而我認為『人』除了埋身企業外,應該能發揮更大更好的價值。(接受教育十幾年最後只能埋頭做一個企業內部螺絲釘,對一個時時確認本益比的資本家來說,應該也會覺得太浪費了)。
社會是需要進化的,而生命通常是具備對稱的力量才能正常運作,我是說單靠公家單位的力量無法正確運行(或進步緩慢),需要一些自發於民間的對等力量與政府部門相輔相成來做社會改革。而且也只有我們對我們自己週遭生活環境的優缺點最清楚。
現在資訊流通非常的方便,每個人都能發表自己的想法讓大眾知道,這是一個趨勢,未來會怎樣還不知道,但就目前來說,公民參與應該是改造社會的一個好方法。
超棒的一篇印度教育現狀記錄報告!!
還有大夥的精采回應,獲益良多.